走進“大虹橋”,感受長三角一體化的強勁脈動
上海5月16日電(記者何欣榮、胡潔菲)單日客流量突破150萬人次——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上海西郊的虹橋交通樞紐熱力十足。從虹橋交通樞紐到上海虹橋商務區,再到三省一市共建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大虹橋”正在成為長三角的“磁力中心”“流量中心”。打開這里的“朋友圈”,就能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的強勁脈動。
年客流量破4億人次,虹橋熱力越來越強
CT機、醫療機器人……最近,位于上海虹橋商務區的國家會展中心,氣氛非常熱烈。來自全國的近5000家企業,在這里參加第84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
這樣的場景,在虹橋是常態。集高鐵、航空和軌道交通為一體的虹橋交通樞紐,目前年客流量突破4億人次,單日客流量紀錄還在不斷刷新中。
“有一次,阿里的高管到虹橋談合作,約好九點半見面。我九點到了,發現對方比我來得更早。交流到十點半,留他們吃飯,他們說趕回杭州正好午飯,吃完飯可以繼續工作。虹橋的交通有多方便,由此可見一斑。” 在上海投資咨詢集團主辦的“上咨論壇”上, 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閔師林舉例說。
與大交通并肩的,是虹橋的大會展、大商務。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虹橋辦下來,累計意向成交額超2000億美元。圍繞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建設,虹橋已吸引7萬多家企業和機構入駐,其中具有總部功能的企業逾380家。
專家點評: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道根說,虹橋最大的優勢,就是區位優勢。他認為,作為國內最早建成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虹橋的樞紐作用還要繼續提升。航空方面,要進一步優化虹橋機場的航線覆蓋和航班密度,強化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的快速連接;高鐵方面,從虹橋出發,長三角核心圈要一個小時到達,三省一市的主要城市1.5個小時左右到達。
第84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趙逸赫 攝
7000平方公里熱土上,“朋友圈”走動越來越密
根據今年2月國務院批復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大虹橋”在功能布局上,呈現“一核兩帶”的格局。“一核”是上海虹橋商務區,面積為151平方公里,“兩帶”是以虹橋商務區為起點延伸的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涵蓋滬蘇浙14個區縣,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
圍繞“大虹橋”形成的長三角“朋友圈”,可不是泛泛的點贊之交。以基礎設施和產業協作為抓手,三省一市之間的走動越來越密。
在虹橋商務區,有一幢以蘇州市相城區命名的相城大廈。從事智能駕駛的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總監狄笛說,企業的很多算法工程師在相城大廈辦公,而和運營相關的技術人員在蘇州相城的高鐵新城辦公。從虹橋到相城,高鐵不到半小時,一條科創走廊正在浮出水面。
有專家比喻,如果沒有“兩帶”作為腹地,虹橋就是光桿司令,而沒有虹橋引領,“兩帶”上的各個區縣也可能是一盤散沙。“虹橋的定位是發展總部型經濟、創新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等五型經濟,如何和長三角的其他區縣分工合作、協同發展,這是未來的方向。” 閔師林表示。
專家點評: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陳憲說,以往人們都認為,人民廣場是上海的市中心。人民廣場往西15公里就是虹橋,從這里出發,到近滬的江蘇蘇州、南通和浙江嘉興,距離都差不多。未來,打破行政區劃,建設跨地域的上海都市圈,可以把虹橋視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圍繞這個定位,虹橋應該建設更多的租賃住房和商業街區,完善相應的城市功能。
虹橋商務區夜色。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29項政策措施,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根據總體方案,中央在“大虹橋”實施29項政策措施,以高水平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一體化。虹橋,是長三角的虹橋,也是世界的虹橋。
這些政策措施,有部分來自上海自貿區、海南自貿港和北京擴大服務業開放的政策。除了博采眾長,還有一些首創性的開放政策在虹橋率先落地,比如總體方案提到,在虹橋試點設立招收面向全國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將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為吸引國際化人才創造條件。
來自上海投資咨詢集團的分析顯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向東,與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兩翼齊飛;向西,又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珠聯璧合。三個區域攜起手來,將成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平臺。
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資源要素流動和匯聚中架起“彩虹橋”、建立“超鏈接”,從而更好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
專家點評:
上海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呂海燕認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作為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在形態上做到了跨省域、有形無界,在政策體系上實現了集成優化。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連接世界,未來“大虹橋”的戰略支點作用會越來越明顯。
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向長三角城市分中心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