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虹橋,要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宇宙中心", 是真的嗎?
長三角的中心是哪里?大家會說,當然是上海。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上海只能算長三角的"龍頭",而非"中心",畢竟上海在地理位置上偏于一隅,很難發揮中心作用。此前,上海市市委書記李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以及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等人提出的,在江浙滬三地交界處,建設一個示范區的思路和倡議,是否就是要發揮長三角的"中心"作用呢?
不過,關于長三角城市群未來"中心"在哪里,此前網絡流傳一個很有意思的看法,認為上海的虹橋區域,將會成為整個長三角城市群的"宇宙中心", 該觀點認為,由于《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公布,大虹橋將上升為整個長三角的核心樞紐,未來的大虹橋板塊將不屬于上海,而是成為長三角這個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宇宙中心"。我們來看看,“大虹橋”都有哪些看點。
根據上海"十三五"規劃,大虹橋將打造成"四大平臺",即:一個綜合交通平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服務平臺、一個產業發展和生產管理的企業總部發展平臺、一個連接國內外市場的貿易發展和資訊服務平臺。同時,大虹橋更是一個全球的宜居之地,以交通樞紐為標志,將人流物流逐步向商務流、信息流、資金流轉化,并聚集沉淀起資源優勢,將潛在資源優勢蛻變為切實可見的城市紅利。
根據規劃,大虹橋區域將擁有十條磁懸浮列車的站臺,三十條城際及高速列車的站臺,一個能容五條線路的地鐵站,兩個能容納國內國際航班的機場航站樓和一個新的城際巴士總站,日均人流量達110萬至140萬人次。
以大虹橋為中心的一小時交通圈正在形成,高鐵1小時可達杭州西湖、飛行1.5小時到韓國濟州島,在這里,1小時內將可抵達長三角區域內所有重要城市、2—5小時內覆蓋全國和日韓等東南亞主要城市,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64種的連接可能,56種換乘模式,"軌陸空"三位一體,世界變得觸手可及。
作為規劃定位的"四大平臺",大虹橋的發展可謂百年一遇,總占地面積86.6平方公里,涉及閔行、長寧、青浦、嘉定四個區,其中主功能區面積27平方公里,涵蓋了交通、產業、布局、結構等多個方面。
曾有政協委員表示,大虹橋要把好"三個關系",即"上海發展的虹橋與浦東關系,長三角發展的上海與江浙關系,以及國家發展的上海與整個長三角關系。"同時,在上海浦西應該成立虹橋新區,在目前的的基礎上,將虹橋商務區擴大8到10倍,并可以考慮合并青浦及奉賢、金山部分區域,直接與江浙兩省接壤。
考慮到此前,上海已經把南匯區合并到浦東新區,盧灣區合并入黃浦區,再就是閘北區合并入靜安區,"虹橋新區"的能否成立,的確令人期待。
據統計,大虹橋將聚集近2000萬平米的商務建筑規模,其中,生態園區型的商務建筑與生態樓宇型的商務建筑各占半壁江山。尤其令人吃驚的是,虹橋商務核心區的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到260萬平方米,相當于18.5個人民廣場。
據了解,大虹橋入駐企業已超600家,其中,世界500強、行業頭部企業扎堆入駐,有羅氏診斷、殼牌、宣偉等區域性總部,冠捷、光寶、阿里巴巴等地區總部,德國永恒力叉車、KSPG,中國平安、長江商學院、伊頓國際教育集團等,上海虹橋商務區呈現名企云集景象。
至2017年底前,商務區內建成樓宇352棟,入駐企業超過1000家,至2020年,預計將吸引近3000家企業入駐,約10萬白領在此辦公。
虹橋商務區相關負責人坦言,大虹橋以企業總部、貿易機構、商務辦公為代表的主體業態,以會議展覽為載體的功能業態,以住宿、商業、文化、娛樂為主的配套業態搭配有序,已見成效。
有專業人士指出,大虹橋區域內的國際級配套已日趨完善,這使得大虹橋的中央商務區(CBD)與中央生活區(CLD)開始逐步融合。工作、生活配套設施,除了交通、文化以外,教育和醫療也是重中之重。
大虹橋以南區域,有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各種國內外優質醫療機構和資源,都將聚集于此。伊頓上海國際學前教育中心,上海諾德安達雙語學校等知名教育機構也已經在大虹橋安家落戶。這些配套的落定,也讓大虹橋速度一騎絕塵。